從東部沿海到青藏高原,從北部邊疆到南國風光,祖國大地到處留下了“小海燕”們的身影,播下了一顆顆希望的種子,開出了一朵朵精神文明之花。
記者團舉辦“井岡山紅色之旅”夏令營時,在山中奇虹峽瀑布參觀,發(fā)現(xiàn)上海楊浦區(qū)三好學生夏令營一初二女學生在攝影時不慎跌入湍急瀑布下的漩渦里,小記者團師生奮力搶救將落水中學生搶救上來,脫離危險,讓在場的人贊不絕口,敬佩不已。挺進大別山冬令營,發(fā)現(xiàn)一戶四口人家住在兩間沒有山墻又低矮的破房里,一張沒有腿的床上放著一床破被子,母親殘疾父親身體不好,兩個男孩失學,臘月天還沒穿上棉衣,小記者看到這些很不是滋味,人人捐出了手中的零用錢,家長拿到錢后感動萬分,熱淚盈眶。那年寒假記者團赴北京拜年采訪開國元勛的后人,滿載著勝利的喜悅,準備在北京南郊飯店吃完晚飯連夜返徐,在飯店里發(fā)現(xiàn)偏遠山區(qū)女童在飯店打工,引起小記者們敏銳的眼光,小小童年得不到上學,過年了還不能和家人團聚,小記者團師生慷慨解囊,人人捐出了他們身上的零用錢合計560多元,讓她回家和家人團聚,重返校園。我市聾啞女周婉考上南京金陵大學,因家庭困難不能入學,記者團知道后把她請到記者團,為她捐助1000元現(xiàn)金,贈送學習用品和衣物,圓了她大學夢。關注西部深山里的孩子們,請志愿者到記者團講述西部大山里孩子們學習情況,曾兩次為西部大山里的孩子們郵寄生活學習用品。讓留守兒童走進小海燕,為他們過集體生日,吃生日蛋糕,與遠方爸爸媽媽視頻通話,為他們穿上御寒棉衣,帶他們到風景區(qū)游玩。關注殘疾兒童,寒冷的冬天到貧困山區(qū)看望殘疾兒童,為他們送去羽絨服、文化用品、穿上棉衣,戴上圍巾,讓殘疾孩子感動難忘。奧運申辦成功小記者捐助零用錢2008元,寄給奧運組委會,希望“小海燕奧運五環(huán)旗在奧運會上高高飄揚。小記者吳爽采訪過當年地道戰(zhàn)女游擊隊長的原型人物張景芝老奶奶,發(fā)現(xiàn)這位曾為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女英雄患有嚴重的關節(jié)炎時,決心用自己積贊的稿費和壓歲錢400多元,買了健身器,千里迢迢寄給了張景芝老奶奶,并且認為這是自己應該做的,十一歲的吳爽把這個事寫成稿子,參加全國尊老敬老征文大賽,榮獲一等獎。小記者喬璐把自己在臺灣日報發(fā)表的一篇小文章所得的一百元稿費,慷慨寄給希望工程。她心里裝著世界風云,先后給兩任聯(lián)合國秘書長寫信,強烈呼吁讓聯(lián)合國關心下一代問題,兩任聯(lián)合國秘書長給與高度贊揚和肯定。這是記者團的光榮,也是記者團的驕傲。小記者周長穎在讀報時發(fā)現(xiàn)山東沂蒙山老區(qū)一位家境貧寒的小朋友要失學時,主動與她聯(lián)系,結成手拉手對子,為了讓這個小朋友更好的學習,更快的進步,除了給她寄去書籍、衣物外,還給她訂了一份《中國少年報》,這位山東小姑娘收到報紙后,雙手捧著報紙熱淚盈眶,這是記者團教育的結果。多年來記者團到革命老區(qū)采訪都要參觀采訪希望小學,與那里的小朋友結對子手拉手,目前記者團與全國希望小學千余名學生手拉手結對子,與他們通信,郵寄書籍、衣物等。手拉手活動卓有成效,有的小記者被授予全國手拉手先進個人,受到團中央贊揚,受到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小海燕記者團走遍祖國各地,播撒文明種子,綻放文明之花,已是徐州的一張名片,是關工委一道靚麗品牌。雷潔瓊聽了記者團事跡稱贊“蘇北大地上的文明花?!苯K省委原書記、省關工委顧問儲江贊揚記者團 “文明之花少年先鋒”,省關工委主任曹鴻鳴贊揚記者團“在全省首屈一指”,時任市委書記王希龍為記者團題詞“精神文明建設之花,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之搖籃”,并擔任記者團的總顧問。全國寫作學會會長裴顯生“說它是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的搖籃是有道理的,愿小海燕記者團這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之花越開越璀璨奪目”,全國十余家媒體分別以“文明之花少年先鋒”為題,紛紛報道記者團的事跡。
徐州市關工委 陳曉